300元快餐不限次数加微信好友_400一次全约微信联系方式_附近100米200块4个小时

安徽省地矿局    今天是: 繁体中文  |  OA办公  |  信箱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风园地 - 清风课堂
【廉史今读】浅析包拯之清廉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23    新闻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浏览次数: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竭忠尽孝、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美名千载传颂,誉满中外,光耀古今。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包拯的清正廉洁。  

包拯是一代清官的典范,他的清廉为世人敬仰,为后人传颂和效仿。历来研究包拯的人不计其数,人们对于包拯神断冤案的故事耳熟能详,对于包拯敢于直面皇权、惩处权贵的事迹仰慕有加。个人认为:这要从包拯的清廉的四个不同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这四个方面就是:思想清明,为官清直,治家清正,生活清贫。思想上,包拯讲求“正”和“直”,不昏、不愚、不曲迎。为官上,包拯讲求“公”和“廉”,不贪、不腐、不徇私。治家上,包拯讲求“严”和“谨”,不骄、不纵、不偏倚。生活上,包拯讲求“清”和“俭”,不奢、不逸、不变本。

这四个方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构成了包拯清廉的完整体系,从不同的领域立体地诠释了包拯清廉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一、思想清明。“清”是指心清;“明”是指志明。

1、自幼立志。包拯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忠君报国思想影响,立志入仕,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民解难。少年时他即以老成持重而显现出不同常人的可贵品质。“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当年在庐州求学之时,有一位富人摆好宴席,欲请包拯和其同学赴宴,同学欣然应允,而包拯断然拒绝,并力劝同学道:“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意思是我们现在接受邀请,与这些富人们吃吃喝喝,似乎很惬意,可如果有一天,我们考取功名后来到这个地方做官,要是他们犯了事,我们怎么能够秉公执法呢?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包拯读书时就立下了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的志向。

2、以诗明志。包拯入仕之后,写下的一首言志诗,更是体现了他思想的清明之处。诗云: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借这首言志诗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从政和为人的道德准则,即清心治本,直道处世。“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以此为准则,包拯无时无刻都在告诫自己,做人要直,做官要清。他谨记圣人遗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包拯认为清心寡欲,乃正心修身的根本,如此,方可正身立朝,图谋大治。心正才会品行端,故而“清心”之后,方能实现“直道”,以品行正直作为立身处世之道。在“清心”“直道”的原则之下,才能实现国之栋梁的远大理想抱负,才能不辱圣贤训诫,不为后人唾骂。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包拯为官的指导思想:清心寡欲,廉洁奉公,正身立朝,无私无畏;要立志做国家的栋梁,刚直不阿,努力使国家富强,坚决铲除奸恶,做个无愧于先贤和后人的清官廉吏。

纵观包拯的政治生涯,他始终践行这一指导思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外勤于政,内俭于家,一身正气,勇斗贪佞,正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的具体写照。

二、为官清直。“清”是指清廉无私,“直”是指刚直正派。包拯为官清直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窃以为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忠于职守,二是勤于职务,三是慎于职权。

1、忠于职守。在什么岗位上该尽什么责任就尽什么责任,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与懈怠,不可敷衍塞责,更不可有职不负责。包拯在做监察御史时,职责是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当皇上不顾朝臣反对,执意凌驾于用人制度之上,委任自己国丈一身四职时,包拯接连上奏折指出做法不公,用人不当,有损纲纪。而当皇上不管不闻时,包拯挺身而出,决定与皇上进行庭辩,这就是著名的“六弹张尧佐”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台谏官,竟然敢直面皇上,当庭辩论,指出皇上的过错,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气魄,又是何等的执着,他一心为公,认认真真履职尽责,全然置权贵于度外,置个人安危于身外。与皇上辩论之时,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包拯竟将唾沫喷溅到皇上的脸上,幸好仁宗皇帝有胸怀,没有追究。可见包拯为了履职尽责,也是蛮拼的。

2、勤于职务。“在其位,谋其政”,不可懒政、怠政。这一点包拯做得尤为出色。因为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为官的目的,就是有所作为,于国有益,于民有利。正因如此,他不会人云亦云地照搬旧制,也不会随波逐流地落入俗套。而是励精图治,想法革除弊制,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

在端州时,包拯上任之初,一改过去官兵征剿山中土著俚僚(当地少数民族中聚散山林且出山强抢的人群)的做法,而是发动官兵排沥屯田,发展生产。一方面官价出售州府屯田,一方面发放工具,鼓励百姓垦荒屯田,农业生产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快,聚集深山的所谓山匪俚僚纷纷走出山林,投身到农业生产当中。包拯经过深入走访、严密调查,发现以前的官员贪婪徇私,利用端砚大肆贿赂,假借进贡朝廷名义,年年加码进贡端砚数额,大大超出朝廷贡数,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下令严格按照朝廷贡数征收端砚,如发现各级官吏加码徇私者,一律严惩,此举大大减轻了端州百姓的负担。

在任职开封知府时,他发现言路不畅,百姓告状,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呈至公堂,有的甚至还受到人为阻碍,无法告到堂上。不仅官吏趁机索贿刁难,贫苦百姓有冤难申,而且立案、审案历时长,效率低。包拯下令撤除所谓的“门牌司”,将府衙正门大开,来者可以直接击鼓状告至堂上。一时间,开封府地界沉冤昭雪,善恶明辨,人们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

3、慎于职权。谨慎用权,不辱没也不滥用。包拯在任何职位上,都会在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力度多办实事,多解难题。在兴利除弊上,他从不会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 但他绝不会超出法度之外使用权力,至于滥用权力更是他所憎恶的。

来到端州后,他对一桩明显存在悬疑的案件进行了重审。虽然同僚们都说,这是以前知州审定过的不便重审,但包拯认为,既然他发现了问题,他就应该对此案负责。一番努力之后,一桩莫须有的盗砚大案终于大白于天下。慎于用权,还表现在包拯在对待亲戚违法乱纪的问题上,决不以权谋私。他在庐州知府任上时,他的堂舅舅仗着他的权势欺压乡邻,侵占他人财物,被告诸公堂之后,包拯按法严惩,当堂杖责这个堂舅,直打得皮开肉绽,连连告饶。至今,合肥地区还流传着“外甥有理打得舅”的佳话。

三、治家清正。“清”是指清清白白,“正”是指堂堂正正。包拯治家“严”字当头,对子孙后代的要求十分严苛。

1、家训育后人。包拯亲自订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包氏家训。这个家训对子孙后代做人为官作了严厉的规定,要求他们为官不贪赃枉法,为人不作奸犯科。

包拯自己做人为官方面堪称表率,为子孙后代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本人就是包氏家训的最好的践行者。他不为子女敛财捞官,处处想着不占国家利益。当初皇上要赐予他半个庐州城,他一再拒绝,最终拗不过圣面,只要了一段护城河。好好的城池不要,只要一段护城河,众人纳闷。包拯却有自己的考虑:有了一段河,子孙后代若没有考取功名,可以靠养鱼种藕来维持生计。这个考虑是十分伟大的,不要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即便是当今,一个部级官员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让自己子孙靠养鱼种藕来过活。

2、宗祠面朝北。坐落在肥东县包公镇的包氏宗祠,是包拯在世时修建的,如今已经一千多年。包氏宗祠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宗祠大门面南背北的常规,门朝北开。此乃包拯有意为之,在祠堂修建时,他就向族人宣布:今祠堂大门朝北开,守望京城,凡是不忠不孝的子孙,奸佞枉法之徒,死后不准名入包祠。

3、清正家风代代传。正是因为包拯一生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标杆。加上包拯家规严,家风正,包氏一族后人皆能如包公一样“清节美行”。包拯的子孙们个个谨遵家训,知书识礼,谨言慎行,从不因为出身官宦之家而骄横放纵自己。包拯的儿子、孙子以家训自律,勤于政务,清苦守节,在官任之上都十分勤勉而清廉。包拯的儿子包绶病卒于赴任途中,由于家境清贫,家里竟没有钱运回他的遗体,遗物之中除了书籍著述外,仅有46枚铜钱。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在任崇阳县令时“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积劳成疾,任期之上病卒,年仅41岁,其时被发现“了无遗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

四、生活清贫。“清”是指清心寡欲,贫是指资财缺乏。包拯一生不屑于名利,不齿于物欲。在他的言志诗里,他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表明心迹。“清心”“直道”是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表现在生活上,就是甘于清贫,甘于寂寞。

1、对外,包拯不搞迎来送往,不参与“圈子”活动,不介入“圈子文化”。那些吃吃喝喝,那些歌舞珍玩,都与他无关,在他这里都找不到生存的土壤。所以他的社会关系清纯如水,简约如素。包拯一生洁身自好,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于纷繁尘世之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形态和独特的气质,丝毫不被同化。正因如此,他没有“人情”之困,没有“关系”之扰。早年求学时,他拒绝参加富人吃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若今日答应吃饭,与之交往,他日在此为官,必不能秉公决断。

2、对内,包拯生活简朴,不忘根本。他从不因为自己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品味。《宋史》上有记载云:“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也有记载: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这两段文字是说包拯贵为朝廷大员,穿的、用的、吃的和布衣时没有差别;和夫人董氏生活简朴素淡,闲暇之时,相对谈心,从没有宋代官宦之家当时流行的歌舞声乐等娱乐活动,也没有珍宝古玩,可供欣赏。

思想清明,为官清直,治家清正,生活清贫,是包拯清廉的四个不同方面,却又共同构成了包拯清廉这一本质属性。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从不同的领域展现了包拯清廉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精神内涵。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它决定人的言行。为官清直、治家清正、生活清贫都是思想清明的外在表现。包拯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思想指导下,立志效仿先贤,做国之栋梁,才做到了为官清直,治家清正,生活清贫,成了上无愧国家、下无愧黎民的千古“包青天”,实现了“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的理想追求。

为官清直是治家清正、生活清贫的重要保障。治家清正是包拯对亲属严格要求的直接体现,也就是当下反腐倡廉中常说的“要管好身边的人”。这一点做不到,就不可能为官清直。包拯治家清正,对家人严格要求,自然能够挺直腰杆,勇敢地与一切贪官污吏和奸佞狡诈之人作斗争。此所谓,无私者无畏,当时京城有句流行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生活清贫,是包拯清心寡欲,不为物欲所动的优良品质。这也是作为清官必备的品质。一个官员如果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奢靡腐化,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捞取财物来满足这种欲望,而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让人越陷越深,直至无法回头。反之,无欲则刚。包拯生活俭淡,甘于清贫,金钱和物欲无法动摇他的心性,从而保证了他在官位上的清廉刚直。

为官清直的人,拥有的是一颗公心,他不会为家人谋私利,不会为个人谋福祉,才能真正做到治家清正,真正保持生活清贫。

综上所述,思想清明、为官清直、治家清正、生活清贫构成了包拯清廉的完整体系。思想清明是大脑,为官清直是躯干,治家清正、生活清贫是肢体,躯干和肢体听大脑指挥又相互协调,四位一体,紧密相连,这成就了一个为国尽忠、为民请命、一身正气、铁面无私的杰出人物——“千年包拯”。(王业芬)

 
 
主办单位:安徽地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www.banshuo.cn   2007-2024  版权所有
地址(ADD):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地矿大厦C座三楼    联系电话(TEL):0551-62376911   传真(FAX):0551-62376911
E-MAIL:ahdktzjt@163.com   皖ICP备15022113号-1      免责声明 Design:Enable Brand